白洋淀的船

作者: 刘贺军 【 转载 】 来源: 白洋淀的船 2018-11-20

白洋淀的船 

俗话说,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白洋淀也不例外。

        白洋淀是中国北方鱼米之乡,来白洋淀的游人赏观美景的同时,都会处处感受到白洋淀独特的民俗文化。游船经过之处,偶看鱼鹰浮水,渔歌互答;闲看渔船徜徉于碧波之上,夫妻二人撒网捕捞,桨声咿呀、锦鳞入舱,一派浓郁的生活气息如画卷展开,一不小心就打动了你。

这样的情景在白洋淀随处可见,这就是北方泽国独有的水乡。渔村没有农田,四面或三面环水,全包围或半包围。这样的纯水村39个,只有些许稻田和大面积苇田。所以清乾隆皇帝有诗咏赞:

    红桥长短接溪川,溪上人家不治田。

    半笠沧波三月雨,一堤杨柳两湖烟。

    孳将鹅鸭无官税,捕得鱼虾足酒钱。

    今日饱餐渔者乐,鸣榔春水绿浮船。


微信图片_20181120232206.jpg


 当地人把打鱼捞虾称作“打河田”,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船,所以水乡人和船相依为命,世代相传。在白洋淀说起船,根据大小他们都有不同的称呼,都叫什么呢?告诉你吧!都不叫船!大的称作“艚”,是大型运输工具;中型的叫“舱”,沟壕港汊里生产生活必备;小型船叫做“排”,用于浅水区域养鸭、牧鹰、打猎、救生等用途。晕了吧?且听我慢慢道来。

白洋淀的交通史往往都是从水路交通说起的,白洋淀一带的水上运输自古就很发达。津保之间很早就有舟楫往来。进入近代,津保航线已成为河北中部重点航道, 是津保之间联系的的重要水上通道。1860年后天津开埠通商,保定至天津的内河航运的地位更加重要了,对津保一带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影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
微信图片_20181120232230.jpg

津保航运上的大船就是“艚”,当地叫大对艚、大艚子。这条航线白洋淀人俗称“西河”,艚船就是货船,原意为运送粮草,其实就是木制货轮。官方叫漕运,运输粮米官盐。民运是载人拉货,客货混装。虽说从白洋淀经白沟河、拒马河、琉璃河通达北京,但是终究不如去天津保定方便,因为可以就近上船呐。“进京”的白洋淀人不多见,”下卫”那可是家常便饭。由于水路迢迢,为给乘客消解烦闷,就有了艚船上的文艺节目。说书、唱曲、杂耍等曲艺节目也算丰富,北方曲艺的重要曲种“西河大鼓”就诞生在艚运船上。

有艚运就有“艚帮 ”,自然就融入了各色人等、鱼龙混杂,其中也不乏能人义士掺杂其内。白洋淀上的东淀头村就是出船员的地界儿,不管是官船还是民运都是这帮人使船,至今东淀头村还有近代艚运纪念馆。官船运盐,就对应有了”盐帮”和私盐贩子。在出现利益冲突时,帮会之间也是拳脚相加、刀光血影相见。总是盐帮吃亏的时候还是多些,真惹不起这帮水旱两路的汉子,经常是丢盔卸甲,牲口辎重被艚帮尽获。盐帮柳条筐运盐得用小毛驴驼,艚帮获胜后杀驴摆筵庆功。船上有粮磨得精粉,烙成烧饼夹入热腾腾的驴肉,徐水漕河边便流传下“驴肉火烧”这种美食!

抗战时期,日寇天津驻军把枪炮军火物资装上艚船沿大清河逆流直上,经白洋淀运往保定府。保定驻军把太行山烧杀抢掠的粮食等装船运返天津卫,这样敌人的运输补给航线就自然形成了。当年的抗日水上游击队雁翎队,就是利用白洋淀的天然地形,袭扰日寇的运输船而一战成名的。上世纪七十年代,还经常看到大对艚来往穿梭于白洋淀上,那可绝对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啊!当现代机械动力的汽艇火轮甫一出现,白洋淀上的这种大型的运输船只就渐渐消失于眼眸了。



其实,白洋淀最有代表性的船是“舱”,尤其是”四舱”。“舱”分为“三舱”、“四舱”、“大五舱”、“六舱”,中型船里“三舱”最小,”五舱“最大。“五舱”因为体量最大,船板厚船身又宽又长,所以直呼就叫“大五舱”。和如今运输物料等重物大件的铁船功能相类似,主要是运送货物。扯起风帆,也可顺风顺水一路到卫府。因为体量大,还能做养殖户的简易庇护所,当个临时的小家。

微信图片_20181120232320.jpg

“六舱”这种船没有五舱宽却有五舱的长度,可能是舱多、载量大,收割芦苇、运送苇席、河道清淤夹河泥给苇田施肥都是用这种船。“三舱”介于中型船和小型船之间,属于便利的工具船种,号称“小划子”或“划子头”。由于白洋淀地形复杂,平时出行带个“四舱”个头偏大,带个“排子”船又经不得一点风浪,所以“三舱”带来便捷,也是经常用的。比如打个”小河田”、拾点柴火、赶个集上个庙、串个亲戚等都是用它。

微信图片_20181120232243.jpg

白洋淀上最常见的、使用频繁的、用处最多的就是 “四舱”了。顾名思义,四个舱。头舱号称工具箱,一应丝网捕鱼用具齐全,顺手可取。尾舱就是仓库,水上生活的衣物被褥、锅盆碗灶、粮油米面调料、洗漱用品等都在这啦!二舱是鱼舱也叫活舱,船舷侧帮有铁篦子隔的窟窿,平时塞上塞子,捕上鱼放里面并拔出塞子,水流入舱内跟淀里的水就连起来了。船走到哪儿,鱼舱里的水就自然换到哪儿,鱼舱里的鱼永远都会是活鱼、鲜鱼!另外,“六舱”里有一种叫“拨子”船,也有像”四舱”里的活舱。上府下卫送鲜鱼离不开它。

打鱼人选择合适的水域下好渔网,要等待收获。这时候一般是傍晚,船头生火做饭,炊烟渔火就在芦苇青纱掩映的白洋淀上蕴含了诗意。吃过晚饭,第三舱铺平船板、支好蓬,就安眠舟中摇梦水上啦!为啥下网后要看护?若回家,过往行船撞破渔网都不会知道,若有人不劳而获更是气人。水天之间方露鱼肚白,渔人早醒过来,收网获鱼,满带幸福撑渔船沐浴霞光里,早市上就有了新鲜的活鱼。也有在沟壕河道上下网的时候,网下到一头上。这时夫妻二人一人摇桨,一人取出一个熟铁打制的物件儿——”响板”,船行驶到另一头开始用木棒敲击“响板”,一边划船一边敲打,鱼儿收到惊吓,河道两边都是芦苇地,除了往回游路便无路可逃,于是便纷纷落网。没有“响板”,铁锹头也凑合着能使,这种捕鱼方式很特别,叫“响板惊鱼”。



下丝网捕鱼,织丝网还数大淀头村。这村男人差不多个个都是捕鱼能手,家家女人都会织渔网。1988年以前白洋淀干淀,这村人竟带上渔船渔网行走江湖,在全国各地去打鱼。记忆力好的渔夫简直就是全国水系的活地图,甭管问到全国哪个地区,他都知道当地有几条河,神啦!

有句俗话:“三天打鱼,两天晒网”,好多人以为这是数落懒汉呢?其实,在白洋淀这是渔民真实生活的写照。听老人讲,早先渔网都是生态的丝织品或棉麻制品,长期在水里反复使用会沤烂不耐用。另外,渔网有一种自然的生态味道让鱼儿远离。这可怎么办?渔民有招儿,把猪血、膘胶等物上锅熬成网糊,糊在渔网上养护渔网,这样渔网就具有天然的像河水一样的腥气,既好使用,鱼儿也就失去戒心。每一次捕鱼后都得梳网择(音:摘)网,把鱼撞破的窟窿系上记号,晒网时补上。渔网不晒也不耐用,又得织补窟窿,就有了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”的说法。其实下丝网捕鱼真的很悠闲,晒网时不耽误干其他活儿,怎么看都不像是在数落懒汉呐!如今大淀头村,每天早上码头上都会看到有梳网的,可以用你的手机记录一下呦!

茭草青青野水明,小船满载鸬鹚行。

鸬鹚敛翼欲下水,只待渔翁口里声

船头一声鱼魄散,哑哑齐下波光乱。

中有雄者逢大鱼,吞却一半余一半。


这两首诗是明末诗人吴嘉纪所作《捉鱼行》,把鱼鹰捕鱼过程的生动描写。诗中所写鸬鹚,就是白洋淀上的鱼鹰。鱼鹰为猛禽,目光犀利,能在水中发现鱼类!鱼鹰捕鱼可能是白洋淀人的记忆吧!虽然目前养鱼鹰的人在减少,但还有些鱼鹰人一直在坚守着,努力要把这门传统技艺延续下去,也算是留住乡愁吧!这种放鹰的小船叫”鹰排”,是白洋淀小型船的一种。

古代的白洋淀面积很大,既有丰水期的波涛汹涌、势连天际的航道,也有白洋淀、烧车淀、捞王淀等浩渺烟波的广大无垠,还有前后塘淀、鲥餱淀等浅水芳洲。小型船体量小,主要用于养鸭、牧鹰、捕猎水禽等用途,这些船仅需一条竹篙就策舟而行。白洋淀有句顺口溜:双棹划,单棹摇,比不上大田庄一条篙!这就告诉你了,划小排子船都比不上大田庄人。大田庄附近大多是白洋淀的浅淀区域,蜉蝣生物居多,适合虾类生长。自古以来大田庄附近这几个村子已下虾篓出名,小排子船用的最多。清凌凌的淀水上,小船出没于烟波里,配上和谐的自然风光,真是别有一番情趣!

前头讲了,小型船叫“排”,”放鸭子的叫”鸭排”,放鱼鹰的叫”鹰排”。那猎水禽的船叫啥,因为放置猎枪、土炮“大抬杆”,叫“枪排”!所以船形状都是多少有点流线圆弧样式,只有“枪排”船底是平的。由于行进中要瞄准,所以才是这样子。当发现有成群结队的水鸟浮在水面,这时候的猎户在点信口药捻儿燃着了的同时,随即朝鸟放上一枪。鸟受到惊吓,飞起出水的那一瞬间,“大抬杆”就响了,随着火药的铁砂扇子面型喷射出去,水鸟纷纷应声落水,当年打鬼子也是如此!鬼子曽言“白洋淀扫帚炮的厉害”!就说的是猎户用的“大抬杆”。现如今,鬼子赶跑了,水禽早就不让捕猎,枪炮都收了,这些物件都进了抗战纪念馆供人们观瞻啦!让后世不忘白洋淀革命老区这种不去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,代代相传!

还有一种小船,舱底有两根铁条,这叫”救生排”。入冬和开化两个时段,人群走冰面,会有人不小心落水。这种船就派上了用场。既能在水里划也能在冰面划,挽救过无数的鲜活的生命。


进入2018年啦!雄安建设规划也问世啦!白洋淀的还清生态治理也在进行之中。黄河水来了!长江水来了!白洋淀会越来越美!一个地域的独有特征,那就是我们久别故乡记忆深处永难消逝的符号。如故乡仍在,特征全无,我想应该叫做乡愁吧!这些船可能就是我们要记住的一部分乡愁!您说,是吗?


到雄安旅游700-260.jpg






推荐

  • QQ空间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人人网

  • 豆瓣

取消
技术支持: 四合一建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