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洋淀文化包括哪些内容
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:文化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的灵魂。文化兴国运兴,文化强民族强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,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,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。这些话对于雄安新区未来的文化建设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。作为生活、工作在雄安新区的安新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卫东,感触颇深。他曾在安新县宣传、文化多个部门工作过,酷爱白洋淀文化研究,是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,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。用他的话说,传承保护好白洋淀文化,对于建设好新区至关重要。为此,记者日前采访了李卫东。
安新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卫东。顾大鹏 摄
记者:请您介绍一下白洋淀文化?
李卫东:
雄安新区设立,白洋淀文化将发生重大转型,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标杆和旗帜。回顾白洋淀文化,我们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。
一是文化蛮荒阶段。白洋淀历史文化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,保定徐水南庄头先民早在1万年前就定居在淀区上游。此后,安新县留村仰韶文化、梁庄磁山文化、申明亭龙山文化等,体现白洋淀及周边地区文化的深刻内涵。
二是文化边缘阶段。在史籍中对白洋淀的明确记载有三处。《史记》中“荆轲至易水上,既祖,取道”;西晋左思《魏都赋》里“鸳鸯交谷,虎涧龙山。掘鲤之淀,盖节之渊”;北魏《水经注》载,“易水又东,埿水注之,水上承二陂于容城县东南,谓之大埿淀、小埿淀。其水南流注易水,谓之埿洞口。水侧有浑埿城。”浑埿城即是安新县城,可见白洋淀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代,只在中华文明中占据了边缘位置。
三是文化繁荣阶段。辽宋时代至今的一千年,白洋淀文化逐渐走向繁荣。先是辽宋百年对峙和通商,随着元代开始定都北京,白洋淀因为其区位优势和独特的地理环境,开始受到最高统治阶层和文化名人的关注,积累了丰厚的文化积淀。
记者:您认为白洋淀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中有哪些文化遗产?
李卫东:这期间最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的文化遗产,有以下四个方面:
一是宋辽文化。北宋初年,白洋淀地区是辽军南下的咽喉要地。《宋史·河渠》记载,何承矩请旨动员士兵和民工开挖河道,堆积台田,种植芦苇和水稻,形成方园几百里“深不可行舟,浅不可徒涉”的水网沼泽,有效阻挡了辽国精锐骑兵南下,也造就了如今白洋淀3700多条沟壕和12万亩苇田的基本地貌。
二是渥城文化。渥城战国时为燕之浑埿城,1125年金灭辽,渥城从此列入金国辖地。在以后的明、清两朝,渥城经多次修缮,但仍保持着金代的规制和建筑风格。
三是行宫文化。清代康乾盛世,白洋淀内河航运也逐渐兴起,白洋淀开始进入清朝最高统治者的视野。康熙先后40次到白洋淀,并修建赵北口、郭里口、圈头、端村四座行宫。乾隆先后四次到白洋淀进行水围。这期间大批文人雅士来此,面对绿苇、红荷,清清淀水上飞舞的白鹭野鸭,写下大量诗词歌赋,留下不少趣闻佳话。
四是雁翎文化。抗日战争期间的雁翎队,端炮楼、除汉奸、痛打包运船,为白洋淀人民留下可歌可泣的雁翎精神。以此为题材,孙犁的《荷花淀》,孔厥、袁静的《新儿女英雄传》,徐光耀的《小兵张嘎》等一大批文艺作品让白洋淀和雁翎精神跨越国界、超越时代,影响几代中国人,成为白洋淀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记者:您对白洋淀文化的传承有何建议?
李卫东:
一是在生态文化中继承淀泊、河道、苇荷、鱼虾共存互保理念。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白洋淀的一草一水,让白洋淀真正成为“华北之肾”。
二是在现代建筑中体现古城、民居的风格特点。雄安有传续千年的建筑传统和民居风情,白洋淀区的平房窄巷、灰砖木门通过影视作品传播四方,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美好记忆。这些文化因子应该转化为特殊文化符号体现在未来的各类建筑中,让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和升华。
三是在时代精神中融入雁翎文化的血脉风骨。雁翎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屈的伟大精神,我们应继承发扬雁翎精神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不息。
四是在文学艺术发展中发扬荷花淀派和白洋淀诗歌群落的开创精神,塑造雄安文化的独特品牌,叫响全球。
记者:您对未来新区的文化发展趋势有何展望?
李卫东:
一是创新文化。未来的雄安将成为中国的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,是引领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,实施创新发展是大趋势。
二是生态文化。白洋淀湿地是鱼虾的乐园、禽鸟的天堂,利用它进行深入的动植物种群研究开发,是新区面临的重要课题和必然趋势。
三是休闲文化。未来的新区,将会成为京津著名大学、优质医院、大型养老院和度假中心的聚集地,人们在创新创业的同时,可以寄情山水,融入自然。
我们相信,未来的雄安新区,一定会是年轻创业者的乐园,是老年休养者的天堂,是幼儿发育者的摇篮,是全世界人民称赞和向往的地方。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