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“大公财经”记者走访白洋淀造船之乡——马家寨!

作者: 来自:大文经闻 【 转载 】 2018-08-02

画舫船1.jpg

《战国策·燕策三》记述:“送之至易水,既祖,取道” 。这里所说的“祖”,就是白洋淀。《新唐书.地理志》注:莫州有“九十九淀”,白洋淀船只,上可达九河,下可通渤海。马家寨是白洋淀的唯一一个世世代代靠造船为生的专业村。


雄安新区马家寨,早年有护城河环绕,四个方向有四门四皋(gāo)四吊桥,又称四门寨。宋朝名将杨延昭曾在这里操练水军,以船作战以御辽兵。清朝乾隆游颐和园所乘坐的龙舟,便是马家寨工匠所造。现在颐和园、昆明湖中的阿兰福、太和、景龙、喜龙等豪华画舫,都是马家寨匠人的杰作。


马家寨所造的船样式多、质量好,有出海捕捞的大渔船,旅游用的大型画舫,还有航行在大清河上的对槽、艘子;劳动生活和兼作水乡人家运输用的有四舱、五舱、六舱;小船有鹰排子、鸭排子、枪排子。


马家寨传统造船没有图纸,靠口口相授,代代相传。以小巧的鹰排子为例,长1.15丈,宽2.25尺,船型窄小,轻快灵巧,转弯方便,能在风头浪尖上行驶。


马家寨匠三绝活


马家寨人造船有三个绝活:一绝是“量材使用”。买树时,一看树叶有无“焦梢”,如有焦梢,树的根部可能腐空;二看“树疤”是干疤还是水疤。干疤无碍,如是水疤,则树质有毛病;三看树皮,光润美观,树质就好,如有树龙,则有裂缝,不可用。伐树时随弯就弯取材,绝无浪费。


二绝是“甩线一手准”。 一般木匠只能放直线,而马家寨的工匠则量材使用,可根据船的部位用材放成曲线。安新县艺术家王迦梁开玩笑说,这些工匠是最早运用圆周率和微积分的马家寨人。


三绝是“放印子”,即给船打补丁。先将船体上损坏的部分用工具剔掉,洞孔自然成不规则状态。然后,船工选一块合适木料,不量尺寸,单凭目测用斧子砍,而且一砍便成,一放准是严丝合缝。


马家寨的工匠伐树技术在白洋淀是出名的,谁家的树长在狭窄院落里或者建筑物旁边,都会邀请马家寨工匠去伐树。伐树可以是场惊险刺激的表演,让树杈掉哪就掉哪,绝不伤到任何物品,比如一棵直径50厘米以上的树长在个很狭窄院落里,伐掉的时候绝不会伤你一砖瓦。


“旱木匠”和“水木匠”


马家寨的工匠和一般的木匠不一样,造船的称为“水木匠”,做家具活的称为“旱木匠”。“水木匠”能打船,也会做家具,而“旱木匠”绝对干不了“水木匠”的活。


“旱木匠”的斧头是绝对不敢砍铁,而“水木匠”斧子有时候会砍铁钉的。因为他们的用具都是专门的铁匠而打制的,连使用的铁钉都是分几种,有“钉、钜、卡子”三种常用的,还会因为船的大小和功能打制的其它样式的钉。


马家寨人不管去哪里造船,都会带着家里的铁匠打制的钉子,只要你告诉他们造多大的船,马家寨人就知道带多少斤钉子多少斤卡子什么的。如果造的船多或者船很大,他们会邀请铁匠师傅跟随他们一起去打制铁钉。


“旱木匠”要求缝与缝之间严丝合缝,而“水木匠”却不怕有缝,就是有一个一元硬币大的窟窿也不怕。在窟窿里面用专用的工具填实麻、桐油、白灰搅拌好的灰就行了,用这种方法堵好后,结实而耐用,就是木头烂了,它们也还完好无损。


马家寨滋生四个新产业


民国年间,马家寨村有“东兴”、“永顺”、“两益公”等8大造船坊。还有数不清的家庭作坊。在这个小村里,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,下到十来岁的娃娃,在造船上人人都有一手,无论锛凿斧锯,还是撂线放木,都身怀绝技。


抗战时期,也曾为“三小队”和“雁翎队”造船,支持抗日战争。


1949年后,国营安新县造船厂90%以上的工人都是马家寨人。上世纪90年代,大部分船厂倒闭。


马家寨造船是一首手艺,随着历史的演变,马家寨又向新型产业演进,一是以传统造船非遗传承人姜琳祥老先生为代表的船模礼品产业;二是以姜琳祥的小儿子为代表的现代养殖产业;三是以辛文生为代表的现代造船和旅游业;四是以李文胜为代表的仿古建筑业。这些产业都将成为雄安新区建设的有生力量。


记得住乡愁.jpg


推荐

  • QQ空间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人人网

  • 豆瓣

取消
技术支持: 四合一建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