捕鱼百法
华北明珠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负盛名的水乡湿地,地处北纬38°43′—39°02′,东经115°38′—116°07′,总面积366平方千米。素有“华北之肾”之称,也是闻名全国的5A级旅游胜地。地理位置独特,环境气候宜人,动植物种类繁多,物阜民丰,人杰地灵。
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,一代代勤劳睿智的白洋淀人,就地取材制作出一些简单实用的捕捞工具,或吸纳改革“舶来品”,创造了灿烂辉煌又极富地域特征的白洋淀渔猎文化。这些渔猎工具,每一件都闪烁着先人的智慧与哲理,彰显着当地渔民的聪明与灵气儿。凭借着这些简陋的工具,白洋淀渔民日进斗金,坐享“淀池之利”。
追溯渔猎文化的源头,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利用天然的树枝、钩刺、鹿角、猪齿、石头等制成原始渔具在河流、湖泊中捕食鱼贝。6000多年前,中国就已出现骨制鱼叉、钓钩、枪头、鱼镖等。
唐代诗人陆龟蒙在《渔具十五首并序》及《和添渔具五篇》中,对捕鱼之具和捕鱼之术作了全面的叙述。在《渔具十五首》“序”中,介绍了13类共19种渔具和两种渔法。正如他自己所说:“矢鱼之具,莫不穷极其趣。”
当今盛行的渔具、渔法是近二三百年产生和发展起来的,渔具材料也由天然而逐渐被合成纤维及塑料等取代。
白洋淀“摸鱼”。就是用手在河沟泥缝里摸藏在里面的鱼。摸鱼效率不是太高,很难摸到几条鱼,有时还会发生一些意外。有一次,先是在泥缝里摸到了一条擀面杖那样粗的黑鱼,我又兴冲冲再次伸手摸,好像又摸到了一条。我紧紧抓住,拉了出来。一看,吓得我魂飞魄散,原来是一条又粗又长的绿花水蛇,以后我再不敢去摸鱼了。
白洋淀“淘鱼”也叫掏埝子。就是找一条浅水壕沟,在中间用土拦截,然后用盆把壕沟的一半水淘干,只剩下鱼。最倒霉的是快要淘干的时候,土埂突然开口,就前功尽弃了,我们只好望水兴叹。有一次,儿个小伙伴轮换着掏水,谁知刚刚掏干。土埂开口了,我们怎么也挡不住。我急中生智,把衣服脱光,躺在开口的地方,小伙伴们在我的身上放土,只露出一个脑袋。开口挡住了,我站起来,大家冲我直笑,低头看看自己,简直成个“泥猴”了。
白洋淀“卷苲”,就是在白洋淀找一片水草厚密的浅水域,用水草围一个大圈儿,然后儿个人从四而推着水草缩小包围圈儿。圈儿只有一间屋子大小的时候,鱼开始往外蹦,我们就在圈儿里捕鱼,这是最高兴的时刻,有时一次能捕100多斤。我们捕的鱼种类很多,有鲤鱼、鲫鱼、鲶鱼、黑鱼、鲂鱼、黄鱼、甲鱼(王八)等。我最害怕王八,有时咬住人的手指头,是很难争脱的。还有一种叫“夹夹”的鱼(嘎鱼),扎人的肉一下,可疼了!我被扎的时候,就按大人们说的,在伤口上撒尿,有时还真不疼了,也许是心理作用吧。如今饭店餐桌上的“虾猴子”,那时没有人吃,捉住会扔掉的。
抢回,又称推回子。抢回的回杆常五六米或再长些,回弓用竹片做成,长约1.5米,回舌头长0.9米,宽5.5厘米,回兜用网布做成,深约一米。抢回主要的捕捞对象是小鲫瓜、屎包、麦穗等小型鱼类及各虾类及河蚌、田螺。
抢回捕鱼一般在冻河前至开河后。地点多选择淀泊及沟河,河底平坦的地方。作业时,人站在岸边,将回子舌头贴岸放入水中,回舌头贴着河底向深水中沿直线推进。推到手只握着回杆尖头为止,然后,就往后拉回子杆,将回兜拖上岸后,回兜从水里带上许多水草、一些淤泥和鱼虾河蚌田螺等,翻倒回兜即可获鱼。
冬季,冰冻得结实后,可以在大淀、沟河的深水区作业。用冰枪将冰面打开若干个(距离3米左右)冰洞,后用抢回入水获鱼。
这种捕鱼方法早已在白洋淀消失了。
撒网捕鱼,用特别细的丝线织成的网,下面有底脚,一字长龙的撒到淀水里,鱼游过来碰到粘网,或钻入网眼中就被网裹住,鱼越动裹得越紧。只有等着收鱼网时进入渔人的船舱了。
白洋淀的捕鱼方式到底有多少种?没有人做过专门的统计。苍海桑田,岁月流逝,有些老祖宗世代沿袭下来的饱含“不涸泽而渔,不焚林而猎”的朴素哲学思想的渔猎方式已渐行渐远,而逐渐被一些急功近利的所谓“现代化”的渔猎方式所替代,甚至出现了电鱼和炸鱼等一些国家明令禁止的渔猎方式。人们在追求效率和效益的同时忘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,致使一些鱼类数量和种类骤减。
古人尚知告诫众生:劝君不吃三月鲫,万千鱼仔在腹中;劝君不打三春鸟,子在巢中望母归。当今的我们不觉得汗颜吗?
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,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,坚持生态惠民、生态利民、生态为民,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,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。
当前,在雄安新区对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大背景下,在生态环境质量从稳中向好向总体改善迈进的关键节点。我们的白洋淀渔民真应该在利益和生态保护中去平衡自己的行为。我们需谨记:和谐相处,方可持续发展,毕竟“金山银山,不如绿水青山!”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