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汕

白洋淀捕鱼方法之——出汕

“出汕”是白洋淀地区另一种大型的集体捕鱼方式,按捕捞季节分春汕、秋汕和冬汕。出汕之前,首先要选择好汕地。一般选择水草丰茂,水流通畅的苇地作为汕地,因为汕地有苇,是鱼群喜欢出没的理想场所。出汕时先将汕地边缘的苇草割掉,使其成为近似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规则形状。

接着就在四周落箔,团团围住汕地。落箔后便在箔内一字排开几条船,开始用长把大镰套割芦苇,鱼受到惊扰纷纷游向苇地中间。然后将苇箔前移,这样步步为营,逐渐缩小包围圈。最终把鱼赶到汕地中间一小块未割的苇地中。

为了防止鱼儿集体“越狱”,撞开苇箔,于是便在苇汕一角分出个小圈,让一部分鱼钻入小圈内,这样打捞起来就方便多了。

此时的捕捞场面可以说热火朝天,几十条渔船围在苇箔四周,有用回子捞的,有用罱子夹的,人们在欢声笑语中收获着劳动成果。

出汕.jpg


出汕


  白洋淀捕鱼的方法很多,这些都是历代渔民经验的总结。“出汕”是其中的一种,它包括春汕、秋汕、冬汕三种。我们在这里重点介绍一下秋汕,其它的春汕、冬汕与这个类似。

  秋末冬初,天气转凉,就连淀水似乎也有些凝滞了,即使偶有阵阵秋风吹来,淀水也懒懒地动都不动。烧车淀里的芦苇大部分已经收割完毕,向大淀深处望去,远远近近村庄的轮廓隐约可见,让人感受到深秋的萧瑟。不过这时,你也许会发现,淀面上却有那么一两块未收割的芦苇,阻挡着你的视线。划船走近看看,这些未收割的芦苇在淀水中屹立,根根挺直,身上披着清一色的金黄外衣,头上的芦花在阳光下袅娜地摇曳,柔美银白,花蕊轻盈,随风晃着,像似在向游人发问:“猜猜,我们是做什么用的?”这块未收割的苇地,就是我们常说的“汕地”。

  秋汕来临之前,要先选择水草丰美、通水通流的苇地作为汕地,然后将汕地边缘的苇草割去,成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有规划的形状。接着就是落苇箔(白洋淀的芦苇箔),两个人一只船,载苇箔若干块,一天之内必须围着汕地将苇箔落好。落苇箔的方法是用鸭板铲围着汕地出沟,然后将箔下好墩实了。再往下,就是“打闲间”,也就是在落箔的后箔内一字排开几条船,各船都有渔民用长把大镰套苇(割水中的苇)。这时,受惊的鱼纷纷向苇地中间逃去。另有一只船在套苇船后下箔,一边下,一边向前划行,直到跟大箔合拢。渔民便用罱子(捕鱼工具)夹鱼。捕尽这块苇地后,再另打一个闲间,使苇汕的面积逐渐缩小,直到只剩下一小块苇地为止。这时,苇汕里的鱼多已集中到未割的苇地中,而这一小块苇地又被箔团团围住。白洋淀渔民管这块苇汕叫做“窝子”,就是鱼窝子的意思。为了防止过分集中的鱼由于受惊乱撞,以致撞开苇箔,便先在苇汕一角围个小圈,然后在苇汕那里开个小口,让部分鱼钻到小圈内,渔民用回子将鱼捞起。等捕捉的鱼约摸过半以后,再堵上口子,将苇汕分成两半,叫作冷热间。先割其中一半的苇(这一半叫冷间),边割边捕;捕尽后,再割另一半的苇,叫作热间,仍是边割边捕,叫作挑窝子。这时的场面十分壮观,二三十条船围在苇箔四周,有用回子捞的,有用罱子夹的,鱼也时而跃起,引发挑窝子人的阵阵呐喊。若是夹起一条大鱼,身子扭动,鱼尾乱甩,人们喝彩,渔船晃动,更吸引的来往船只停船观看、助威。最后,捕净了鱼,拆箔,出汕结束。

  至于冬汕,就是冬天破冰收割芦苇出汕,春汕则是在春天进行。整个出汕过程与上面介绍的没有什么不同的。

  出汕这种捕鱼方法有一个前提条件,就是白洋淀的水位高,淹没了汕地,芦苇一半在水面下,一半在水面上。否则水位低的话,你指望把鱼都赶到陆地原子上去吗?1989年发大水的时候,水位相当高,当时学校操场上有一人多深的水,村东边的小堤也淹了,大约是齐腰深的水,,几乎绝对大部分芦苇原子也都上水了,芦苇就在水中生长,这时候用出汕的方法捕鱼,是行得通的。不过从那年以后,水位一个劲的下落,比起那时候差了有七八米之多,长芦苇的高原子,基本上都在水位以上,而太低洼的地方,又没多少芦苇生长。所以出汕这种捕鱼的方法,越来越没落了。不光是自然条件有限制,懂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了。




取消
技术支持: 四合一建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