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洋淀古船__六舱

作者: 白洋淀九河船坊 【 原创 】 2018-08-18

古木船坊小.png

首页



白洋淀六舱浇地.jpg


  • 简介

六舱船属于白洋淀的中型船,船身较长,一般是长6—7米,宽1.9米,深0.35米。大小分成6个舱体,是一种用途最广的船。因其船舷比较宽,故捕鱼、挟泥、打苇、踩(装)垡子(水中整块的泥土,用于护河边的房屋根基)等都很方便,船上可自带锅灶,远途打苇运输。驾驶时用篙或棹摇船均可。

六舱的摇船方式比较多,一般是前后两人交叉摇船。人多时可三人摇船,船头一人,船尾两人;人手少时也可单人交叉摇船(由于船身比较大,所以比较费劲)。偶尔也有单人摇船,单人摇船时最独特的,有点像江南的摇橹。不过是在尾部左侧或右侧使用一支船桨,倾斜着船身向前,左右摇摆着行进。一般人是不会这种摇船的方式。

六舱船是白洋淀人最早配备机器动力的木船。白洋淀人的生产生活大都在水上,基本农田耕地四周全是水,所以种地干农活都是摇船出工。为了浇地省力方便,就把柴油机和水泵安装在六舱船的甲板上,横着停靠在田间地头边上,船头船尾用绳子拉紧,出水口放在地里的水垄沟上,进水口放在水里,发动机器开始浇地,这种方法进水量非常大。收工时,把出水管放在船的尾部,代替螺旋桨,后边飞起一条白龙似的水柱,靠着水的反作用力推动船向前行。船舷的边上放下一支棹在水里当船舵,把控着前进的方向。这样船行进起来,速度也是快得很,缺点就是没有倒挡。


河泥是白洋淀特有的一种劳作方式。春天到夏天都是河泥的季节。春天等开河了(河里的冰都融化了,可以行驶船的时候,白洋淀人叫做“开河”),在芦苇伢子还未钻出土面的时候,把河泥平铺在芦苇田里,等于给苇田施了一层上等的好肥料。当年施了河泥的苇田芦苇长的又粗又壮实,叶子特别大,又嫩又绿的,这样又大又嫩的苇叶子可是包粽子的上等好原料。

夏天挟河泥用于护河边的房屋根基。由于白洋淀村庄都是四面环水,没有旱路,所以船就成了唯一的交通工具。住在河沿的人家为了扩展土地,和防护边沿的泥土流失。就在自家河边外延钉上木桩,然后用芦苇捆成一捆一捆的,横着垫在桩里面,围成一个埝子。把河泥卸在坑里面等待晾干来巩固堤沿的作用。

河泥使用的船就是六舱船。后舱最大,一般是放一些衣物,食品,水等杂物。其次是头舱,其余4个舱大小差不多。河泥就放置在中间的4个船舱里面。每个船舱的边缘都有高出船舷3厘米的边框。防止加满河泥后船体下沉,有时船舷上面都平了水面,这样就起到了防止水进入船舱的作用。

河泥的方法有两种,一种是竹篙和网布做成的小号楠子,楠子口大概80厘米长,使用半公分大小眼的网布做成三角形状的口袋,两只竹篙做成“s”形状。在距离根部大概1米处的地方用绳子捆绑在一起,就像是合页一样,在竹篙的根部横着固定一根竹篙片,两竹片的两头用绳子捆在一起,各自连接上三角形的网布口袋的一边。就好像一个大嘴巴。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手握竹篙的尖部,站在船舷边上,张开双臂,身子向外倾斜,将楠子口倾斜着张着大嘴似的,按向河底,把淤泥挟入口袋,这是人就好像躺在了河面上。然后慢慢的合拢收起,提出水面,一个巧劲,将满满的一兜子河泥挟了上来,轻轻张开口,把河泥吐进了船舱内。这就叫“脚槎船贑手槎风”。

踩垡子 也是白洋淀人民为了保护河边地基取土的一种方式。找一块水钱的地方,大约水深30厘米左右,而且泥质较硬的地方,赤着脚在水里把胶泥踩成30厘米左右的方块形状,高大约40厘米,然后双手抱起,摆放在六舱船的船舷上面,一直把两个船舷整齐的摆满。才洗脚上船,撑篙摇船回家。也有在露出水面的地里边,使用平板铁锨铲垡子的。这样效率明显提高了。



  • 扣大罩捕鱼



  • 双船并排装芦苇

革命老照片:民兵训练

白洋淀革命教育 六舱.jpg


  • 下罐捕鱼

大六舱768-360-捕鱼.jpg



大六舱768-360.jpg




  • 打水草养鱼



  • 六舱模型简介:

六舱船模型是按照实际25:1的比例缩小加工制作而成。



微信图片_20190428174648.jpg






记得住乡愁.jpg


古木船坊小.png

九河船坊工艺品销售安新县有限公司

版权所有  盗版必究

地址:安新县建设大街337号

电话:13833092878

微信:15333128388


推荐

  • QQ空间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人人网

  • 豆瓣

取消
技术支持: 四合一建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