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洋淀丧葬习俗
从古到今五千年渊源的历史文化,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意思的风俗习惯,因为现在的实证科学很落后,所以,并不能真正明白的解释,但是,它的存在就是某种客观规律的体现,必然有其道理。白洋淀保留了许多这样的水乡习俗,这也是一笔文化遗产。白洋淀白事丧葬习俗非常复杂,非常热闹,对于外来的朋友一定会感觉很有意思。
一般白洋淀当地人去世后一般分上床、穿寿衣、报庙(作用:通知大家家里人老去了)、停尸、送路、入殓、起灵、出殡、埋葬、圆坟、烧一、二、四、期纸(每七天为一期)和百天纸等程序。
长者死后一般放3-5天出殡,起灵后用吹鼓手、音乐、唱戏、高跷、歌舞、耍狮子等祭奠,早上乘船去墓地埋葬,这是历来的习俗。农村的旧风俗历史延续是采取土葬,随着殡葬的改革,提倡火葬,但是得不到人们的认可。除非去逝的人是干部领导或者挣工资的。
上床:病人垂危,停止呼吸前,速拿提前准备好的寿衣穿好,不得死于炕上,要停放在铺好棉褥的门板上,门板用两条木凳支撑,故曰上床,一手持打狗棒(芦苇棍上带面食的小锤子),另一手持硬币(是买路钱),怀揣(坐钱)。用布覆盖全身(俗称蒙脸),头前摆放一盏油灯、供品、打狗棒,要一支接一支的烧香,死者的儿、孙、住宅大门、屋门贴白纸(叫封门),哭街去土地爷庙为死者报到登记(土地庙目前在郭里口村大队部门口右边,没有真遗址),故称报庙,同时派人到亲友家报丧,出嫁的闺女回婆家讨孝,通知发殡日期。送路:于夜幕降临时有音乐会伴奏引导,孝男孝女哭泣到土地爷庙(这个一般是在菜市场)前烧车、马、人(用纸高粱秸扎糊),作为交通工具,表示送死者上路去阴间。这里有个有意思的地方,逝者最喜欢哪位至亲,就会让谁粘上,就是用纸做的壳状物,自动吸附在纸马身上,这个非常灵验,屡试不爽。(这是一个超自然的现象,非常准确有趣)
入殓:提前备好棺内设施,如放烧纸、硬币钱、五种粮食,丝、麻、綢、碳、等物,停尸2日晚上装入棺材(叫入殓),尸出屋后用芦蓆遮天,将尸放入棺内,此时,忌提名唤姓,同喊躲钉,然而封棺钉盖,用芦蓆盖好。这里需要说一下,现在都是直接放冷冻的水晶棺材里,防止有味道,而且,都是在坟地里直接入木棺材,为的是方便,好运输。起灵:第四天下午,有各文艺团体伴奏、演奏、表演、男、女孝子哭泣踩街将棺材放入灵棚,名曰(起灵)。这个文艺演出要与主家的财力相关,比如,老人是太老了,寿终正寝了,名为老喜丧,闹的比较欢。如果逝者是年际不大,病死的,就差一点儿。
闺女们摆祭品如:(面祭、水果祭、啤酒祭、鲜花等等),灵前还摆纸活如:(引魂幡、童男、童女、金库、银库、女儿所赠大旌(上面写有死者的姓名年龄),还有拄丧棒、雪柳、罐子等物。逝者的女儿们还要挂钱,一般稍微富裕的一人挂一万元,差一点的,一人二千以上不等。这些钱会分一半留下给儿子,丧事的主办方,剩下的返还女儿们。
出殡一般是在早晨8点左右,白洋淀每个村子可能都不一样,这天是丧事的高潮日,亲朋好友吊唁、叩拜、摆祭、挂帐子、上礼,并有各文艺团体配合,热闹非凡,
下葬:孝子先向墓穴仍馒头、硬币而后埋,将引魂幡插在坟墓上,完毕后帮忙人和孝子一起回家。
圆坟:出殡的第二天凌晨三点左右,至亲们戴孝去坟地圆坟,用铁锹把坟墓积土整圆,然后一行人带一壶水,正转九圈反转九圈,一边绕坟走,一边把均匀的淋到坟边上。最后,是烧一、二、四、百期纸,每期为七天。这里还有一个规定,就是逝者刚咽气后,会有很多街坊四邻来吊孝,每家都会带一沓烧纸,这些烧纸会积攒很多口袋,然后这些纸要从一期烧到百期,正好烧完才over。
这就是白洋淀丧葬习俗的整个流程,可能和其它地方有点不同,而且大年30还会去上坟,说是请祖先回家过年,然后,初三再次上坟,说是送祖先从家里回来。这一年还要过清明节、中元节(鬼节)、十月初一、逝者忌日,加上大年三十和初三,一共烧六回纸。而且,经常有逝者给至亲托梦说没钱花了,或者是没衣服穿了,说明烧纸还是起作用的。这就是白洋淀水乡的丧葬习俗,你是不是感觉有点意思?!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